滔滔林海,千里连绵。近年来,绵阳市游仙区持续以林长制为抓手,多措并举,深入推进林业生态建设,在扩绿、护绿、兴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如今,一幅幅绿意盎然、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正在游仙大地上徐徐展开。
在生态环境保护中,护绿是关键。魏城镇文圣村,近3000亩的广袤林区宛如绿色的海洋,郁郁葱葱的树林间,护林员仔细查看每一棵树木健康状况,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异常。而文圣村村林长曹本军一边巡查,一边用手机拍照记录、清理枯枝,通过手机程序认真记录工作信息,确保每一次巡查都有迹可循。“我们每周至少巡山一次,过程中,发现小问题会及时解决,如果是大问题就通过微信小程序上报,等待上级协调解决。”曹本军说道。
在盐泉镇圣谕村,两棵140岁树龄的罗汉松枝繁叶茂、巍然屹立。护林员手持工具,对古树开展日常养护工作。其中,一棵罗汉松由于病虫害导致树干受损,村林长和护林员商量着解决办法,为树干喷洒了驱虫药。
“目前,我们已建立健全了保护管理机制,对辖区的古树名木基础数据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建立完善古树档案。同时,制定了养护方案,明确了养护责任人,并定期开展巡护、巡查工作,监测它们的生长状况,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,同时防范人为损坏等问题。”圣谕村村林长鲜忠木介绍道。
林长制的实施,为古树名木保护注入了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。通过压实责任、强化监管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等有力措施,古树名木得到了更好的保护,其生态、文化、历史价值也得以更充分地发挥。目前,全区共有75棵古树名木,树龄跨度从105年到600年不等。下一步,游仙区将继续创新保护机制,加大古树保护知识宣传力度,让这些古老的“活化石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如果说,古树名木的保护工作是在守护城市的厚重历史底蕴,那么,群众身边的小微公园建设则是在为城市增添灵动的绿色音符。
在忠兴镇,一处以“林长制”为主题的小微公园于近日建成投用,成为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。公园内种植了各类乔木、灌木和花卉,色彩斑斓。“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,环境脏乱差。自从修了这个公园,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。清晨和夜晚,我都会来这里散步,看到满眼的鲜花和绿草,心情格外舒畅。还能在这里和邻居们一起坐坐,聊聊天,增进邻里感情,感觉特别好。”居民邓先生满脸幸福地说道。
通过林长制的有力推动,小微公园建设进度明显加快,截至目前,全区共有小微公园12个,涉及面积3200㎡,还有2个正在建设中,“推窗见绿、开门见景”的美好愿景,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群众触手可及的现实。
生态保护,要“管绿”,还要“增绿”。近三年,游仙加大造林力度,加快推进生态建设进程,累计完成9.7万亩营造林,进一步改善了空气质量,有效缓解了水土流失问题。目前,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.29%,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生态根基。
“在巡林过程中,各级林长主要聚焦国土绿化资源保护管理、野生动植物保护、森林草原灾害防控等方面开展巡林工作。尤其在重点时期、重要节点、敏感区域等将加密巡林频次。”游仙区自然资源局林业相关负责人说道,“通过林长制工作的开展,有效遏制了非法采伐林木、侵占林地等违法行为,保障了森林生态安全。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,获得了更多休闲娱乐空间,也更好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和美丽游仙建设。”
截至目前,全区已构建起“区、镇、村”三级林长制体系,形成了由林长、护林员、监管员组成的500余人的专业管护队伍。自2021年以来,各级林长累计开展巡林近3万次,成功解决问题600余个。
植树造林筑牢了生态根基,古树保护传承了历史文脉,小微公园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。如今,游仙区在林长制的助力下,正坚定不移地向“绿”而行。未来,这片土地将继续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稳步迈进,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底色,绘就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发展新画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