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绵涪江,砥砺前行;梓州大地,不懈奋进。
在天府之国,绵阳市三台县被赞誉为“川北重镇、剑南名都”,长期以来都是川中、川北重要的经济和交通要地。作为四川乃至全国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、人口大县,深厚的生态底蕴犹如坚实的基石,承载着三台人奔赴美好新生活的期望与梦想。
如今,三台县聚焦建设美丽宜居新城,通过开展沿河环境综合治理,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升级,实施引水入城工程,建设口袋公园植绿扩绿等措施,涪江、凯江两江焕发生机,建成碧水长流、生机盎然、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长廊,极大改善了城区段水域生态环境,切实满足了近30万城市居民及游客亲近自然、休闲游憩、运动健身的新需求、新期待,也开启了三台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。
碧水蓝天生态绵阳。绵阳市生态环境局供图
水清岸绿,行走在涪江之滨,满眼都是好风光。很难想象,10年前,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。绵阳市三台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李泽正向记者介绍,曾经,涪江、凯江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水环境问题显现。
三台县委、县政府下决心整治两江水环境,建立健全了以县委书记、县长担任双组长的县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以及担任总河长的“县、乡、村”3级河长体系,制定印发《三台县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》《生态环境党政同责考核细则》《三台县水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追究办法(试行)》等系列规范性文件,为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“闭环”体制机制保障,形成了“党政主导、部门联动、企业主体、社会共治”的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体系和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。
此外,三台县还着力推动水污染治理、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。强化空间管控,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、环境质量底线、资源利用上线管控要求,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,启动三台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,完成19条县管河流和101座中小型水库水功能区划定。
着力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提质增效,三台县城和33个乡镇以及工业园区全部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,配套管网600余公里,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6.66%。实施“一河一策”精准治理,三台县鲁班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、三台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项目、凯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及水质提升等项目相继实施,完成17个重点入河排污口“一口一策”规范化整治。加强涪江流域生态修复,完成20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,修复治理岸线9公里、清淤疏浚河道70公里、绿化河岸5公里,新增流域绿化面积1763.5亩,全县森林覆盖率实现32.77%。
“严格水质监管。”李泽正向记者表示,三台县建立了“源头严防、过程严管、后果严惩”的新监管体系,完成4个国、省控水质自动监测站规范化建设,建立重点断面日均水质、水量变化趋势图谱,实时跟踪水质变化趋势、剖析污染成因,测管协同快速响应,有效提升水质变化分析和应急处置能力。落实排污许可制度,加强固定点源排污许可“一证式”管理全覆盖,完成1058家排污单位登记和90家排污单位许可证核发。绵阳市三台生态环境局始终保持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高压态势,定期更新重点工业企业排污单位名录,并纳入“双随机”日常重点监管,对违法排污企业形成强大震慑。
数据显示,“十四五”以来,三台县地表水国省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始终保持100%,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%。涪江、凯江、鲁班水库等河湖水生态恢复明显,成群结队的白鹭或大片停留在水岸枝头,或成群翱翔于水面追逐嬉戏,带来勃勃生机,这幅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生态新画卷已然成为了三台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。
编辑:牛秋鹏